劉忠燕
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全縣電商平臺建設發展迅速,對農業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電商站點建設方面。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建成電子商務中心(站、點)89個,其中縣級電子商務中心1個,農業大數據暨農特商品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個,易地扶貧安置區電商網點4個,郵政電商站點4個,納斯鎮級電子商務中心11個,村級電子商務站點68個(其中貧困村電商網點33個),為推動“互聯網+農業”提供服務。目前,已在掌布、牙舟、大塘和克度四個鎮設立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并且已在四地分別建成掌布鎮浪馬社區、牙舟鎮富民社區、大塘鎮云上社區、克度鎮馬鞍社區四個農村淘寶服務中心,電商站點具備網購網銷功能,實現了“網貨下鄉、農產品進城”。依托入駐的納斯電子商務公司和貴農網絡科技公司,在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搭建農村電商大本營,以此作為全縣納斯、郵樂網農村電商網點的樞紐,對全縣納斯和郵樂網站點的運營進行監控和調配;通過“黔郵鄉情”精準扶貧公眾號平臺將全縣農產品直接銷售到全國各地,助推全縣農產品上行、“黔貨出山”,實現精準扶貧,助農脫貧。
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方面。在平塘縣電子商貿物流城建成縣級物流配送中心1個,發展快遞物流企業16家和站點30余個,物流配送車輛300余臺,物流配送覆蓋縣、鎮鄉、村(部分)三級,農村電商網點,實現物流快遞鄉鎮100%覆蓋。
“旅游+電子商務”發展和品牌建設方面。圍繞“三天奇觀、民族文化、綠色生態、養生休閑、特色購物”五大板塊合力打造特色旅游數字名片,聚焦特色旅游和民族民俗文化,挖掘縣域具有潛力的農副產品、民俗產品、鄉村旅游商品等,讓產品變商品,幫助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產品上行,提升網絡銷售額。全縣本地農特產品通過淘寶、天貓、納斯商城、微店等10多個第三方平臺進行銷售。在知名電商平臺設立農產品銷售區14個,扶持培育了5家扶貧特色網店。在品牌建設上,首推茶葉品牌“都勻毛尖·平塘甲茶”。“霧莊玉葉茶葉天貓艦旗店”客戶遍布全國各地。陶瓷品牌“平塘牙舟陶”,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多種“牙舟陶”陶瓷產品,讓更多的客商了解平塘“牙舟陶”品牌文化。
通過以上工作,2016年,平塘縣榮獲省商務廳“省級電子商務示范縣”稱號;2018年,平塘縣榮獲國家商務部“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縣”稱號。
雖然全縣電商平臺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應用不廣泛,運營主體少;二是電商專業人才缺乏,尚未形成電商人才團隊力量;三是網貨商品產業弱小,難以形成大宗物流營運等。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健全電商工作機制。互聯網時代分工清晰,要求合作更加緊密,應加強各部門的聯動機制,在已成立的縣電子商務發展領導小組的基礎上,要在縣部門、鎮鄉、村建立健全電商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明確各自工作職責,確保有章可依、有人辦事。
二、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優化物流配送布局,規劃縣、鎮(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提供較為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在現有物流網絡的基礎上制定相關物流補貼政策,多形式、多渠道、多類型發展物流快遞服務業;通過物流補貼、稅費減免等方式鼓勵或扶持物流企業在鎮鄉建立符合電商發展需要的物流配送門店,降低供貨商營運成本;依托黔郵鄉情平臺,通過種殖養植基地、專業合作社把分散的農特產品進行統一收購、統一銷售。
三、重視人才培訓。制定培訓規劃和方案,整合現有培訓資源,構建由政府相關部門、職業教育及電商龍頭企業為主體的電商人才培訓體系,解決貧困群眾不識電腦、不會網購、不懂電商的問題,積極示范、引領貧困群眾利用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就業和增收。重點組織開展對涉農部門、行政村“兩委”成員、社會青年有意創業者、村民代表、農村電商從業人員、企業負責人員等進行系統化培訓。
四、培育網絡品牌,強化示范創建。一方面積極倡導“一村一品”,引導支持每個行政村所在鎮鄉至少培育一個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的企業或專業合作社,主動對接電商平臺,全方位做好農特產品的網銷服務。另一方面,爭取更多的電商平臺入駐平塘,努力打造服務于政府、企業及農民,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整合縣級電子商務運營中心資源,著力推進“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創建”,推動本縣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手工作坊、旅游商品企業有效整合,為企業提供全方位電商服務,推動農業生產、流通數據信息開放共享,探索農業生產資料電子商務與農業生產技術指導協同發展,推動農業技術、商業模式集成。
五、加大宣傳推介,提高市場認知度。強化互聯網宣傳,通過組織參加各類商品展會、農產品展會,在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上宣傳,在電商平臺、各類廣告上宣傳推介,使更多的客商和消費者對平塘綠色優質農產品、特色商品的規模、品質等有所認同。積極拓展省外市場,提升全縣農產品品牌在大中城市的知名度,與當地的銷售市場和營銷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進一步拓寬農產品、特色產品的銷售渠道。有效發揮好電商平臺的作用,助力全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