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瓊
近年來,全縣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前提下,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按照“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牧則牧”的布局要求,因地制宜,深化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建成省級園區4個,州級園區5個;二是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三是在縣城郊規劃用地341.8畝建設農產品加工物流產業園;四是培育農業經營主體,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435個(在冊),重點龍頭企業44家,其中,省級4家(茶葉2家)、州級14家、縣級26家;五是加速農業機械化發展,全縣現有農機總動力29.8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40%以上。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值得研討并加以解決。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二是產業多、規模小,覆蓋率低;三是產業項目立項盲目,缺乏科學性;四是龍頭企業帶動后勁不足;五是產業項目資金批復慢,與季節時令相矛盾;六是技術服務不到位;七是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為此,鑒于以上情況,對強化我縣農業產業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按照州委提出的走“具有黔南特色的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之路”和“一縣一業”總要求,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統籌做好各項規劃和建設。一是加快構建各部門協調配合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機制、激勵機制及評估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動我縣“三農”工作邁上新臺階。二是統籌考慮可持續發展和脫貧攻堅實際,突出優勢產業,走特色化之路,既要確保近期項目實施的經濟收益,更要考慮產業長期發展的持續穩定。三是要認真總結農業產業發展新亮點,在鞏固提升我縣傳統產業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新品種新項目,探索我縣特色產業新路子,切實精準調整我縣特色優強農業產業。
二、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加大農業供給側品種結構、區域結構、產業結構、經營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扶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育壯大農業新產業。一是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建好用好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促進農產品加工業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集聚發展,構建一二三產業相融、功能互補的發展格局。二是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檔升級,著力解決好布局簡單雷同、項目同質同構、持續吸引力不足及與當地村民利益聯結的問題,切實保護農民在農旅融合發展中的利益。三是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加強與淘寶、京東等國內知名電商的合作,建好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集配中心、電商運營中心等銷售平臺,支持供銷、郵政及各類企業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用好貴州省“黔郵鄉情”、“農產品信息網”等扶貧電商平臺,促進農村電商快速發展。
三、抓好龍頭引領帶動,實現產業全覆蓋。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帶動作用,實現農業產業對農民脫貧、增收致富的全覆蓋。一是依托重點產業,通過政府扶持、內引外聯,引進和培育一批優強農業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企業+”“合作社+”產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龍頭引領帶動作用。二是強化專業合作社、產業協會建設,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莊),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推動產業發展示范,提升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三是優化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策措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走“合股聯營”的路子,帶領村民抱團發展,實現產業全覆蓋,利益全覆蓋。
四、積極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始終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抓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一是充實縣、鄉鎮、村監管力量,健全安全監管體系,抓好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監管。二是加大農產品品牌創建力度,不斷提高農產品品牌的市場認可度、信譽度、知名度、影響力,對獲得國家馳名商標、綠色認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給予獎勵。三是引導、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積極申報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對申報“三品一標”成功的企業給予獎勵和扶持,充分激發涉農主體做大做強農產品品牌的信心和決心。
五、加大農業支持力度,激發農業發展新活力。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從政策、資金、人才方面加大支農力度。一是引導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創新產品和服務試點,加大資金等方面的供給,幫助企業突破資金瓶頸,解決好收購農產品的周轉資金不足等問題。二是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為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切實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充分發揮脫貧攻堅兵團作戰網格員的作用,將脫貧攻堅工作與鄉村振興、農業結構性改革工作緊密結合,切實幫助村支兩委謀劃產業發展,牽頭和指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四是加大“鄉土”型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生產環節標準應用覆蓋率和標準入戶到位率。